SMEI首页>增长先锋100>增长先锋访谈列表>正文
于勇毅 | 今天数字营销与增长的几个关键策略
访谈者:方四一、王殿明      编发日期:2024年06月12日

方四一:您认为当前企业在数字营销方面应重点从哪些方面发力?

于勇毅:

当前,企业营销甚至经营在整体上面临的困境都比较大。比如,从预算层面看,像互联网、通信、消费电子等行业的数字营销预算,都有较大的下行趋势;从成本上看,引流费用已经高到快让广告主无法承受,这几年比较受追捧的内容营销也到了价格和效果的天花板;从法律法规上看,像数安法、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已经实施,数据驱动的产业进入到司法调整期,对企业的合规经营带来比较大的激战。

那在数字营销的下半场,对于企业来说,比拼的将是资源规模和整合度,要强化体系运作的能力,在成本上要精算化,在增长上要精益化,在营销上要自动化和AI化。总之,就是要充分利用数据、技术作为驱动力,来在新的场域驱动营销的增长。具体点说,主要是从三个层面发力:

第一是构建流量经营体系,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对营销全链进行精细化操作。比如流量的获取与承接,从平台到终端再到自己的私域化流量池;然后流量的转换,从流量池到实体店、电商,最终引导成交,实现流量的变化。在这个过程中,要实现流量运营的可测量、可优化、可变现。

第二是数据运营全闭环,主要有数据收集、数据形成策略、结果分析、形成可复用的能力。但是,广告主第一方数据量、数据质量都是非常有限的,因此要加强第二方数据、第三方数据的获得或者合作,结合第一方数据才能将数据能力拓展到更多的营销增长场景。

第三是在管理上也面临升级,对于技术和数据,同样需要专业团队而且要避免内部矛盾。所以正常情况下,增长团队的配备,应该至少要有这三支队伍:一是CMO(Chief Marketing Officer,首席营销官,编者注)领衔的营销团队,主要解决营销问题,负责实施数据驱动的营销;二是CIO(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,首席信息官,编者注)领衔的技术团队,主要是提供技术支撑;三是CDO(Chief Data Officer,首席数据官,编者注)领衔的数据团队,主要解决数据分析、数据决策、数字化转型问题。三个团队形成合力,共同推动企业营销的科学化增长。

 

方四一:大家都说现在流量很贵,那如何精细化的运营流量,让流量产出更多的价值呢?

于勇毅:

要精细化运营流量,我们就要把流量切碎,在更细的层面来讨论和运作,我是把它切成了三段,因为这三段在目标、特性和运营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。最终的流量运营效果,其实就是这三段分效果的乘积,所以每一段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,都要精心去运营。

切为哪三段呢?分别是流量发生阶段,流量池阶段,流量转换阶段。

image.png

这里我举一个汽车行业的例子来说明:

在流量发生阶段,又可以分为线上、线下两大类场景。比如,线上有PC流量、社交媒体流量、OTT流量、搜索引擎流量等等,线下有车展、户外广告等,汽车厂商通过向这些流量发生地投放内容或广告,触达目标用户群体。

当流量点击这些内容或广告,进入汽车厂商的落地页后,就会被引导填写预约试驾的申请和联系方式,一旦目标用户这样做了,就等于是进了厂商的私域流量池了。然后,汽车厂商在以后的若干个时间点,都能免费触达到这个池子里的人群,因为有他们的联系方式——电话、短信、微信、App站内信等等,有些人很快就去试驾体验并买车了,但更多的人不会这么迅速,总是要先徘徊徘徊、观望观望再说,毕竟买车这么大事儿决策起来是很慢的,这也没有关系,厂商有的是时间陪他们一起玩耍。这就像把很多来自其它池塘的鱼,现在统一放到一个新的池塘里养起来,而且会不停的喂养他们,喂养的东西就是各种内容(比如白皮书、车友的驾驶分享、车友们组织的活动、第三方的测评报告、厂商开展的一些公关活动等等)。直到这些鱼不断成长,成长为可以被厂商捞出来(购买汽车)。

当私域流量池的人,去4S店试驾后,有一部分人可能当时就买了,有一部分人当时并不会买,那这部分人便又回流到私域流量池中。当然,这时候厂商会给他们打上一个特别的标记(标签),说这些人已经试驾过了,但并没有购买,那后面就会指派销售专人跟进,不断的促单。

大致而言,就是这样一个过程。所以你看是不是这三个阶段,都是非常的重要。如果第一个阶段运营不好,那流量就不会进入到私域流量池;如果第二个阶段运营不好,流量就不会再活跃了,就流失了;如果第三个阶段运营不好,那转化效果也会打折扣。只有这三个阶段都得高分,整体的销售绩效才会得高分。

image.png

  

方四一:那在这个过程中,数据会怎么发挥作用呢?

于勇毅:

你要明白一点,但凡进行精细化运营,就离不开数据。数据是精细化运营的“工业血液”。还是拿刚才汽车行业的流量运营来说,我随便举个例子:

在流量发生这个阶段,我们运营的触点肯定很多,比如各大相关网站、社交媒体、搜索引擎等等,整体上,这个阶段的触点分布很宽泛,但触达的目标人群并不是那么精准,事实上也不可能那么精准,因为在这个阶段,我们还只能做到标签匹配,做不到需求匹配,有点儿“广撒网”的意思。

而当目标人群和厂商有互动后(通过广告点击、落地页互动等),这就表明这样的人群有一定兴趣了,那对于有深度互动行为的目标人群,我们就可以干一件事儿了,就是收集他的ID数据、互动行为数据、联系方式数据。

那有了这些数据后,后面我可以用这些数据做什么呢,用处太大了,我可以根据互动的内容,发现或者推测他的消费偏好,对于汽车而言,主要是车型款式、价位、消费能力、位置等等信息,然后可以做这样一些事情:一是精准触达或者说个性化触达,就是根据每个人的喜好和兴趣,专门生成相关的内容,对他进行喂养;二是可以高频次触达,就是在恰当的时间窗口内向他密集推送相关信息,比如福利、优惠、权益等等,促成他的行动;三是可以对他进行重定向营销,什么意思呢,比如有些人群是和你有互动了,但不久就沉寂了,那我们可以通过重定向营销,在他经常出没的地方(比如资讯平台、网购平台等),对他进行精准召回。当然,还有其它更多的一些应用场景,所以这一切都基于数据,如果没有数据这个“工业血液”,是做不到的。

  

方四一:那对于一些传统的媒体,比如杂志、电视、户外广告等等,就不能获得触达数据了吧?

于勇毅:

在我个人看来,所有媒体最终都将数字化,不能数字化的媒体都将消失,这一定是这样一个趋势。事实上传统媒体也是完全可以数字化转型的呀,比如电视,可以发展成为数字电视、IPTV、智能电视、OTT这样的形态,户外平面广告,也可以发展成为LED、LCD这样的电子屏。

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广告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国家,而且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复杂、竞争最激烈的媒体市场,所以这个行业的变化也日新月异,比如媒体数字化带来了一系列变化:从单向到双向互动,从买媒体到买人,从固定创意到可变的动态创意,从手工到程序化广告等等。这些变化还在快速的演变,总之,都是向以数据为驱动力的形态演变。

  

方四一:但数字媒体环境也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,就是流量作弊,如何反作弊,您能给大家介绍下吗?

于勇毅:

流量作弊,的确是数字广告的最大行业恶果。这里我可以说一个数据,据统计全球广告主因广告欺诈所遭受损失预计已经超过190亿美元,基于我们秒针系统全年监测的互联网广告数据推算,中国品牌广告市场因异常流量造成的损失每年超过260亿人民币,无效流量比率达到了30.2%。这还是前几年的数据,今天的情形,应该是更严重。

广告业的先驱,沃纳梅克曾经说过:“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浪费的,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。”,现在已经变成了“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浪费的,但我不知道是哪20%是被浪费的,哪30%买的是无效流量。”这就是今天的现实。

无效流量其实也是有很多各类的,这个说起来就比较技术,比较复杂了。简单的说下吧,比如像互联网脏数据、传参不规范、媒体优化机制、复用自有流量、凭空制造流量、利用外部流量、外围专业刷量等等。

我个人认为,要甄别“无效流量”,总共至少有六件事情要做:

一是投放后异常流量检测,无效流量的甄别是一个人工智能的过程,国外或国内,也有一些行业标准,通过这些标准来判识无效流量。为什么要有行业标准呢?因为这涉及到广告主和媒体的一个博弈过程,这之间的争议肯定是很大的,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,那就需要有一个站在第三方立场的相对客观性的标准,来做这件事。那我们秒针公司存在的逻辑是什么呢,原理是一样的,就是广告主和媒体之间,需要有一个公立的裁判角色。

二是可见曝光监测,可见指的是对人类肉眼而言,可见曝光也是有行业标准的,比如我们秒针系统是遵循MRC标准,对于普通展示类,像素露出必须大于50%,PC大尺寸展示广告必须大于30%,视频类必须大于50%;时长也有标准,普通类展示必须大于1秒,PC大尺寸展示广告必须大于1秒,视频类必须大于2秒,等等。

三是品牌安全,这是什么意思呢,因为现在的数字广告,很多都是程序化的,也就是说,你的广告投到了哪儿,广告主自己是不知道的,它通过自动化竞价这套机制,指不定就去了哪儿。但广告主就非常怕一件事,尤其是那些比较有名气的广告主,比如自己的广告出现在色情网站、或者赌博网站等等,这都是非常糟糕的。正是这个原因,需要对品牌安全进行监测。

四是内容监测,比如你有一个广告,你想投某个卫视的某个综艺栏目,合同都敲死了,但真正在投放的时候,由于各种原因,结果并不一定完全按照约定投放的。是给你按量投放完成了,但是,这其中的有一部分可能并不出现在约定的那档节目上,而是被投放到了别的节目上。所以对投放的准确性,需要进行监测。

五是Snap监播实录,和上个问题差不多,比如视频前贴片广告的位序错误、曝光异常、播放和代码不一致等等。

六是投放前过滤异常流量,那些经常作弊的媒体或者流量,可以纳入黑名单,这个名单一般第三方也会有,需要收费的,自己也可以积累,不过自己积累的话一是慢二是量的覆盖性不足。不管怎么说吧,我们可以弄到这样的黑名单,那我们在投放数字广告之前,就可以通过黑名单来对那些无效流量进行屏蔽,不给它进行广告曝光,自然就减少了我们的损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