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MEI首页>增长先锋100>增长先锋访谈列表>正文
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 | 如何破解品牌的增长焦虑?
访谈者:张复兰      编发日期:2024年05月22日

张复兰:江总,感觉现在企业普遍充满了增长焦虑,您觉得为什么会这样?

江南春:

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,是今天我们面临着新的重大挑战,主要有五个:人口红利渐渐消失,流量成本越来越高昂,线下流量疲软不振,传统电商的红利已经不在,新兴的兴趣电商上盈利也比较艰难。在这个大背景下,很多行业开始进入存量博弈阶段,增长变得如此之困难。为了获得更多的销量,很多人的本能性做法就是降价、促销,以价换量,但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往往是量价齐杀,让企业利润恶化。618打完折后,就筹划双11打折,打更大的折,走上不归路。利润恶化以后,那企业通常又会通过降低成本来应对,那必然牺牲用户体验、牺牲品牌形象。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,最终陷入一种低质的负向循环,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。

和增长焦虑相伴相生的是流量焦虑,生意一不好就赶紧花钱砸流量,或者到处找更低成本的流量,哪里有流量洼地,哪里有流量红利,哪里有更精准的流量,陷入到流量的这个思维和场景中难以自拔。但精准的流量毕竟是有限的呀,你会发现吃到一定程度后不精准的流量越来越多,为了获得更多的精准流量,就得靠高价格去竞价,成本也就快速上升,然后利润开始被流量成本吞噬,甚至投入产出完全抵消,在这种情况下你能不焦虑吗?所以你会发现靠流量起步的,来的快的通常去的也快,大家不要沉溺在短期的快感当中,短期的快感带不来长期的发展。与其追求所谓流量带来的红利,不如追求品牌带来的复利。而且平台算法一变,你可能面临流量锐减,而平台的算法又经常在变,重度依赖流量的话你就一定会非常的累非常的焦虑,常常提心吊胆担心睡了一觉醒来突然就没有流量了。那能研究以后突破算法、对抗算法吗,对不起,算法是各大平台的商业机密,而且变化多端,如果能轻易就突破或者对抗,那平台还有什么活路,你怎么算也是算不过平台的。

事实上,无论是降价促销,还是砸钱投流,是所有人都能想到的最容易的手段。一个企业如果什么时候都是采用最容易的手段,失败也就会变得更容易。无论是降价促销,还是流量,还是算法,这些都不是生意增长的根本。

 

张复兰:那生意增长的根本是什么?换句话说,这种增长焦虑怎么来破呢?

江南春:

增长的根本还是在品牌,或者说,还得回归到品牌。

品牌其实也是一种算法,是一种关于人心的算法。你比如,同样是直播,很多商家赚不到钱,但像雅诗兰黛、欧莱雅这些都能赚到钱呢?因为它是强品牌,强品牌在各个平台上抓住了这个机会都能赚到钱,你可以发觉他的抖音上能赚钱,直播也能赚钱,为什么呢?因为他算准了人心。

比如增长领域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叫GMV(Gross Merchandise Volume,成交总额,编者注),它等于流量乘以转化率乘以客单价乘以复购率。一般人一看到这个公式就会想,那我流量如何精准分发啊,我做什么样的价格促销可以形成更好的转化,客单价设在多少最合理,然后用什么方法刺激消费者复购……这些都对,但这些都是术,你会的术别人也会。大家要能够真正领会到的,其实这不仅是一个流量公式,更是一个品牌公式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首先因为当你品牌自带流量的比例高你就更容易赚钱,像雅诗兰黛、欧莱雅来的百分之六七十是自带流量,消费者一搜就去搜小棕瓶,只要你的品牌深入人心,就可以获得持续免费的流量,那你还焦虑什么?其次,什么是流量转化率?品牌的知名度、认知度、品牌力才是流量最大的转化率。同样一个保险产品,没什么名气的品牌和平安保险,同样都去投流或者直播,谁的转化率更高?再次,就是品牌势能,品牌的信任程度足够高、品牌势能足够高,才能带来产品的溢价能力。否则的话,竞争对手一促销你必须也得促,你完全没有定价权,而强品牌使劲降价也没事,不会亏,只要换换配方换换包装弄出一个新品,通过新品把价格拉回来,照样卖钱,把之前降价亏的补回来,因为他有强大的品牌力。什么是真正的算法?算准人心才是生意增长的根本。

所以有人说过一句话,“品牌才是最大的流量池”,这句话真是一语中的。凯度是全球最大的市场研究公司,他们研究发现,真正盈利的企业其70%的销量来自于品牌的指名购买,30%的销量才来自于短期促销和流量运营。因此,无论是买公域流量还是做私域流量,但真正要抓住的是“心域流量”,消费者的心智才是真正的流量。靠什么去抓住心智呢,那个唯一的东西就是品牌。

 

张复兰:据我了解,很多企业其实也很想做品牌,也尝试过,但效果并不明显,坚持一段时间后气馁了,有很多不得不放弃了这条路。那今天这个时代,品牌建设到底应该怎样做,正确的姿势是什么,您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吗?

江南春:

品牌建设的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,要说透这个事儿啊写好几本书恐怕都说不完。但简单地说,这些年我观察分析了若干快速崛起的新品牌,其实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可言的,崛起的路径大同小异,有这么几个关键点。

第一步,一切的原点都得回到产品本身,是打造一款爆品。我这里说的爆品并不是网上很多人说的那种极致性价比的产品,而是提供了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,具有真正的刚需性消费价值。所以,在做产品之前,我们一定要先思考一个问题,就是你这个产品做出来以后,能不能成为什么东西的首选?比如会是哪个品类的首选?哪个功能的首选?我是哪个人群的首选,我还是哪个场景的首选?先把这个问题想清楚,你必须回答了这个问题再去研发。如果你能成为某个首选,那我们就说,你提供了一种差异化的核心价值,有了让消费者选择你而不选择竞争对手的购买理由。

淘宝的核心价值是什么?当你找不到某种东西的时候,你大脑中会想什么?找淘宝啊,淘宝什么都有啊,万能的淘宝啊。天猫的核心价值呢,你看各个品牌旗舰店都开在天猫,所以在消费者心智中,天猫就是100%正品,要买正品、要买品质商品,那就上天猫。那唯品会呢,因为大品牌经常在这里打大折扣,最低的两折甚至一折,所以唯品会的价值就是一个专门做特卖的网站。京东呢,多快好省上京东,上午买下午就能到。你看,同样是做电商,几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,而且这种价值已经成为消费者心智中根深蒂固的印象,建立起了等号,所以是很难相互取代的。

当然,这种价值一定要和好的赛道有关,因此刚才我说它要是刚需性的。从大的赛道层面来说,今天在中国如果你的生意属于“三爱三怕三缺”,就有比较大的前途。什么叫“三爱三怕三缺”呢?就是:爱吃、爱美、爱健康,怕老、怕累、怕孤独。比如元气森林之所以爆红,就是0糖0脂0卡这个消费主张切合了今天的消费者对于爱吃、健康的追求。作为一种饮料当然要好喝,这个需求一直都存在,但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,叠加了还要喝得健康的新需求。

再比如小仙炖燕窝。燕窝是传统的滋补养生品,但燕窝消费为什么一直没有普及呢?因为有一个大的痛点,就是吃起来很麻烦,买了燕窝要自己挑毛,而且有多少人会炖燕窝啊,家庭里几乎没有,年轻人就更别提了。小仙炖发现了这个痛点,决定做一款即食燕窝,给你炖好,高温杀菌,送到你家里,让你开盖即食。为了保持燕窝的营养和口感,还有专门的标准,38分钟、95°低温炖煮、冷鲜配送,结果非常受欢迎,就做出了一个大的产业。你看是不是这样,首先它是在好的赛道上,满足的是既爱吃、又爱美、还爱健康、怕累这样的刚性需求?怕累就衍生了懒人经济嘛,懒人经济、宅经济是一个超大的产业,你看外卖为什么这么火?除了好的赛道,它也提供了独特的核心价值,也就是强大的购买理由,创始人本身自己就是营养师,在炖燕窝方面非常有经验而且有很多拥趸,燕窝的营养和口感都非常不错,吃起来也非常的新鲜、便捷,这些就构成了强大的购买理由。

第二步,就是品牌的破圈引爆。小仙炖先是在小红书种草,引起了大量人关注,然后有很多明星开始吃小仙炖、晒小仙炖,从0就做到了大约两个亿。产品经济市场验证后,接下来就是破圈引爆。小仙炖的创始人天天看到分众的电梯海报,所以他们有一天就突然想到,他们的消费者大多都是住在好一点的公寓楼里,也经常在好的写字楼里出没,那每天都能看到的电梯海报,应该就是触达他们这个群体的最好工具了。所以他们找到我们合作,2019年破圈引爆,投放后从2亿增长到了8亿,然后又从8亿到了20亿,短短两年时间就成为一个20亿的公司, 2020年双11期间就卖出了4亿多,在天猫健康养生品中排到了第一位。

很多快速崛起的新势力品牌都是这样,先从互联网上开始起盘、引爆,刚开始通过种草、精准流量分发等等这样一些手段和渠道,触达到精准人群、原点人群,让这些人群喜欢上你,不断的复购,跑到一两个亿,成为一个网红品牌。但原点的精准人群毕竟是有限的,圈子就这么大,一两个亿后你可能就会出现增长瓶颈,事实上你真正的生意规模可能是要在这个基础上乘以10倍或者更多,所以必须要破圈引爆。

我再举个例子,2020年底的时候,我碰到了Ulike的创始人潘总。他们一直深度研发脱毛仪产品,将医美级的脱毛效果和体验带回家,在家里就能自助操作,带来了强效、不痛不伤肤的脱毛体验。但当他们做到10个亿的时候,就增长不动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好像中国女生没有那么在乎脱毛,中国女生的毛又比较细,她们就没有那么强烈的这个需求和感受。那怎么办呢?发现再去投流量的话,发现ROI(Return on Investment,投资回报率,编者注)是倒挂的,他们觉得可能自己这个生意的天花板就是这样了。我听了后,我跟他说,我并不是这么认为,精准流量你投不动了,其实是因为你的精准流量和原点人群用完了,该触达的都触达到了,这个圈子就这么大。但原点人群和你可以转化的实际人群,大概有10倍的差距。我给你算笔账就清楚了,我们分众可以触达到的人群大概有4亿中产人口,这4亿中有2亿是女生,这2亿女生中肯定有3-5千万是有可能花1500块买你的脱毛仪的,那粗略一算也有数百亿的巨大市场啊。但现在的问题是,这三五千万人中,有多少人知道你的这个产品呢?你过去投的流量主要是精准人群,虽然也可能有一部分广谱人群,但一个可能频次不够,另一个可能时长不够——你在互联网上投流,那用户在一个广告上停留的时间就是一刹那,一两秒而已,一闪页过,根本没看清楚你这个是什么东西,有什么价值。所以我的建议是,要敢于破圈,不能够老是在池塘里,在河里,没有看过海的风景。于是,从2021年的时候我们合作在分众引爆,当年三八节的时候就卖了3.5亿,同比增长50%;618的时候4.6亿。2022年的时候持续破圈引爆,618达到了6.8亿,全年销售45亿。Ulike的增长大突破,也正是从流量运营的“货找人”模式,到品牌引爆后的“人找货”的崭新格局的巨大变迁,从量变到质变,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发展。

第三步,占据消费者心智,成为数一数二。当生意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你必然就要面对一个问题,就是卷。看你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创意,或者你赚到了钱,一大堆竞争对手就会卷起来了。卷的基本模式就是复制你的东西,但价格上比你更便宜。如果你没有品牌护城河,那么很有可能就会被这种同质化的低层次竞争卷得人仰马翻。

所以,品牌破圈引爆同时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意义,就是防卷。通过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窗口内集中引爆,让能量达到很高的一个状态,先入为主,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条件反射。一想到某方面的需求立即就想起你这个品牌,你在消费者心智中将这一类需求用等号“等死”了,自然就关闭了竞争对手的入脑之门。真正的市场竞争,是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展开的。

比如一说买果冻,你通常就会想起喜之郎——“果冻就要喜之郎”。事实上,今天我们能做出比喜之郎更好吃、更有性价比的果冻吗?其实是很容易的,但你能和喜之郎竞争吗,很难,因为它已经先入为主了,成为果冻品类的首选,将果冻和喜之郎之间的等号“等死”了,留给对手的机会非常的少。你说也去打广告啊,但你一打果冻的广告会出现什么情景?消费者会条件反射式的马上想起喜之郎,是不是这样?大概率是这样。你花了钱,变向的给它做广告了。

如果你因为某个独特的爆品,在互联网上成了一个网络品牌,你当然是一个领先者。但给你的时间窗口非常短暂,通常只有几个月,顶多不会超过一年。在这个窗口期内,你是有先发优势的,是暂时领先的,所以一定要集中发力,破圈引爆品牌,调动尽可能多的资源来进行饱和式的攻击,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某个特性或品类的数一数二位置。从而获得“心智产权”。心智产权为什么重要?心智产权是一种固化的认知,消费者想起这个类别或需求就能想起你,一旦建立了这种条件反射,你的品牌就拥有了真正的护城河。

很多时候其实你和后进者并没有太大的差异,你也不会有太多的优势,你的优势别人都可以迅速补上来,甚至青出于蓝比你做得更好。你最大的优势,往往是“先入为主”。其实有这一个就够了,它的威力是惊人的。比如中国第一个升空的宇航员是杨利伟,你能说说第二个第三个升空的宇航员姓名吗,大多数都说不上来;甚至当第二第三第四位宇航员升空时,大家又纷纷想起了杨利伟。这就是先发者的独特地位和优势,是具有排他性的。与其做得好,不如来得早。但商场就是战场,风声猎猎,鼓角相闻,你必须速度要足够快,能量要足够大,声量要足够高,才能在牢牢占据消费者心智的同时,远远甩开甚至彻底屏蔽掉对手。

 

张复兰:我理解分众的广告属于品牌广告这一类,那广告的效果怎么来衡量呢?品牌类广告能实现品效合一吗?

江南春:

电梯广告效果的衡量,它不是用单一指标,主要从几个方面去看。

第一个当然是销量销售额了。但它不像效果广告那么灵敏,马上就可以看到结果,而品牌广告没那么快,它是一个声量不断累积、蓄力,到一个点然后爆发的一个过程。如果放在一个比较短的观察期看,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的效果谁更直接,也许效果广告会更直接一些,有一些研究显示大概是0.6和0.4的区别,也就是六四开;但如果放到一个两三年的观察期去看,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,倒过来了,两者的效果比值大概是1:7的关系。品牌广告是可以被累积的,而流量广告过去了就是过去了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很多人觉得打打流量广告还能够对销量起作用,品牌广告对销量不起作用,这其实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。

第二个就是百度指数、微信指数的反应,百度指数表明网民对品牌词的搜索,搜索就是兴趣、就是需求;微信指数代表社会化的声量,背后也是兴趣、需求。所以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指针,如果通过品牌广告唤起了大量的消费需求,那么当累积到一个点,这些需求就会转化为购买行动,这其实也反应了AIDA模型所代表的消费者心理和行为改变过程,就是从注意、到兴趣、再到欲望、最终转化为行动。

第三个就是消费者心智份额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才是品牌广告最独特的价值。前面我已经说了,我们要防卷,要能让品牌溢价,那就要在消费者心智中成为他的首选,至少是数一数二的位置,屏蔽掉竞争对手的入脑之门。而要完成这件事,将品牌送上消费者心智阶梯中的王座,最高效的办法就是品牌广告。

至于品效合一这件事,业界争议是比较大的,有人说品效合一就是一个伪命题。我是这么来看的,我认为用“品效协同”可能更准确一些。什么叫品效协同呢?我举两个例子:

最近几年,分众和百度、阿里做了非常多的合作。做什么呢?比如我们可以从百度拿到脱敏后的搜索数据,通过这个数据,我们知道某个小区、某栋楼的用户搜索过什么,是长城汽车搜索比率高,还是奔驰汽车高?我们一共做了14个大品类、200多个小品类、1000多个品牌的搜索数据分析。这东西有什么用呢?将这些数据和其它的一些数据结合起来(如楼盘数据、物业数据),就太有用了。比如奔驰想投电梯广告,他就可以选6万块以上一平方的楼,或者重点选搜索过奔驰或竞品的小区……等等,这就能大大提高目标消费人群的命中率;再比如李宁要打网球鞋的电梯广告,就可以重点选小区里有网球场的;国美苏宁要打电梯广告,就选刚刚交楼、入住率低于30%的小区,为什么?大部分人正在装修或入住准备的过程中,大概率家电没买过,装修建材没买过。要么就交楼10年以上的小区,因为家电普遍该换了。

再比如和阿里的合作,我们可以拿到脱敏后的消费购买数据,比如每个小区买过什么,哪个小区是爱喝依云的,哪个小区的住户喜欢买橄榄油,等等,也是精准投放。或者反过来,我们把品牌最近投放的数据给到阿里,当用户逛淘宝天猫的时候,阿里就知道,哦,某位用户(来自某个小区)过去这段时间看过什么广告什么广告,看了多少次,然后再继续给他推相关的广告,唤起他的记忆、激发他的购买行动。

所以这样一来,事实上就形成了电梯广告、线上广告的融合,让线上广告的千人千面效果更佳。因为千人千面的数据背后是两个核心数据,历史浏览轨迹和历史购买轨迹,当把在电梯广告上的曝光数据补充给阿里这样的平台后,它的用户行为标签数据才更完整,产生更高的转化率。

今天的广告生态,像微信、淘宝、天猫、京东等等,这是都是线上的基础设施;而分众是线下流量的第一入口,也形成了在线下品牌引爆的基础场景。那么这两种场景,线上线的场景数据正在不断的打通,将会有更多美妙的化学反应。

 

张复兰:要抢占用户心智的话,是不是广告投入会非常的大,对于预算有限的企业,他们该怎么做?

江南春:

其实这涉及到一个广告投放策略的问题,如果预算有限,就更应该聚焦,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,切忌撒胡椒面。

我举个例子。当年在租车市场,一嗨租车是做得最早的,大概1200辆车,另外一家约1000辆,神州租车排名第三大概600辆,只有一嗨的一半,这是运营车辆的规模;从融资角度看呢,一嗨融了高盛的7000万美金,神州融了1.5亿人民币,所以也不及一嗨;从产品角度看呢,一嗨创始人是从美国赫兹出来的,我们都知道赫兹是美国租车行业的老大,所以一嗨的产品也是领先的,神州还是学一嗨的。从这三个维度看,神州似乎在哪方面都不占优势,那最后神州如何赢得市场的呢?

神州融了1.5亿人民币,按一般的思维,那肯定买车啊。但他们把钱压在什么地方呢?他认为这是个心智窗口期,车辆多少并不重要,心智认知最重要,况且普通消费者谁知道一嗨是1200辆神州是600辆呢?神州决定用融到的这笔钱抢占消费者心智,让大家知道,要租车的话该找谁?当然是找神州。因为在2010年那个时候,大家普遍都还不知道租车这个行业的,如果你到了山西太原,没车,怎么办,叫朋友送车来,问朋友借辆车。神州虽然融到了1.5亿,但对于租车这种资产很重的公司来说,这钱并不算多,他们决定用8000万打广告,其中6000万给央视,1000万给分众,1000万给地铁。

我跟他们说,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投放策略,对于租车业务而言,其实不需要到处去打广告,只投放公寓楼、写字楼、机场这3个地方就行,把这3个场景打透!因为这是租车的目标用户人群经常出入的地方,你不需要在央视向全国人民广而告之,况且6000万对于央视来说这点钱根本不够看,掀不起多大浪花。我给他们的建议是,3000万公寓楼、3000万写字楼、2000万机场。

神州听了我的建议,按照这个策略启动了投放,用了大概半年时间,在2010年8月份的时候,市场份额就远超竞争对手,排到市场第一位了。神州尝到了甜头,接下来从2010年到2014年之间,他们从来没做过电视、报纸、互联网,就集中火力打,把场景做透,“要租车,找神州”牢牢占据了消费者心智,品牌成功崛起和逆袭。

当神州租车2014年9月在香港上市的时候,运营车辆规模已经达到了91000多辆,是第2位到第10位总和的1.5倍,所以成为遥遥领先的冠军,这就是抢占心智的力量,也做出了一个当预算有限、如何成功抢占心智的经典案例。

这方面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,我再举个例子。比如i-baby的智能恒温睡袋,它的广告费也不多,大概2-3千万的盘子。那怎么投呢?我们主要强化广告的精准性,选出那些母婴潜在客户密集的社区;同时,还将广告投放数据回传至天猫数据银行,进行线上二次追投,线下线上联动,提升转化率。成果也是显著的,i-baby年销售额从5000万元增长到2亿元,第二年增长再翻倍,在儿童睡袋这个品类中,从原来的第七位荣登第一位宝座。

 

张复兰:江总,最后一个问题,品牌要想做到长期可持续的增长,应该怎么做?

江南春:

实际上品牌增长的核心逻辑来自于四个方向。

第一是推出新产品。 产品的不断升级和迭代,“新一代”是非常直接的一个增长源泉,比如华为Mate 60系列的推出带动了一大波增长,下半年马上又要推出更新的一代Mate 70系列,肯定也会带动一波增长。当然,推出一种全新的产品也是非常重要的策略,就是所谓的开辟第二增长曲线。这里我举个例子,就是洽洽,我们都知道他是瓜子大王,增长到几十亿后呢,瓜子这个品类本身已经逐渐见顶了,增长乏力。那怎么办呢?洽洽决定开启第二增长曲线,推出全新的坚果品类。因为他掌握核心保鲜技术,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,对于坚果来说,保鲜是关键,因为保鲜不到位的话就会有油哈味,极大地败坏口感。洽洽就利用这个独特优势,推出了小黄袋坚果。通过他原有的品牌优势、渠道优势,然后在分众上引爆,短时间内百度指数提高了400%,销量也大幅增长。用短短两年时间,就成了每日坚果的领导品牌。之前恰恰大概是70亿左右的市值,小黄袋坚果引爆后,市值一路冲到了300亿,股价从最初的大概十七八块钱,飙升到最高峰六七十块,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

第二是开创新场景。场景才是需求,场景的开创才有商业的增量。哈佛有个著名的理论叫Job To Be Done,翻译过来叫“待办任务”方法,国内也给这种方法起了个别名叫“焦糖布丁”,什么意思呢,就是说,消费者买你的产品,他其实并不是想占有这件产品,而是希望雇佣这个产品,来完成一个现实中的任务。这个现实中的任务,就是场景了。比如一个人一天从起床开始就会有很多任务,有刷牙的任务,洗脸的任务,化妆的任务,做早餐的任务……等等,那在这个过程中,你的产品能帮助他更好地完成什么任务?如果能帮到他,他就会产生需要,就会有购买的动机。这对我们的启示就是,做一个产品,一定要嵌入到消费者具体的任务场景中来思考,这就是为什么开创新场景会带来生意的逻辑。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品牌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,它的功效主要是解暑祛湿,让人神清气爽,它的销量呢大概在10个亿出头,但这是一个老品牌啊,中老年人都知道它是一个防暑降温的产品,但年轻人并不熟悉,所以也不会用。那怎么在年轻人中创造需求呢,我们就抓住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场景,一是年轻人喜欢在夏天吃火锅,喝冰啤,湿气上身;二是回到家以后呢,也喜欢马上打开空调对着空调吹,湿气也上升。湿气上升后怎么办呢?“祛暑祛湿来一瓶”呀,所以辛辣、冰饮、贪凉,高温贪凉,这两个场景开创和激活之后,通过在分众上迅速引爆,百度指数提高了3倍,销量带来了50%的增长。

第三是开辟新通路。就是要线上线下联动,实现品效协同。通过对数据的综合运用,来提高转化的效率。转化效率提高后,增长自然也就有了。前面已经说过了两大通路,一是从阿里百度这些合作伙伴拿到数据,驱动分众电梯广告更精准的投放;二是将分众电梯广告投放数据给到阿里京东这样的平台,进行千人千面的内容曝光或者是追投。事实上还有一种,就是分众和线下的实体店进行联动,比如在分众投放的时候,可以围绕你的实体店布局来选择投放的小区,落款到相应的门店比如某个母婴店,等于就是给这家母婴店引流了,因为有广告引流,就可以去和门店谈合作,让他给你更大的排面或者位置资源,实际上是双方共赢,双方都实现了增长。

第四是创造新互动。就是线上、线下的社交共振,线上线下的广告如何引爆社交媒体的话题共振也非常重要。比如说小罐,中秋是小罐茶的一个重要消费场景,大家会买来送亲朋好友,所以在那年中秋我们做大促的时候,在茶盒里面放了一张卡片,卡片上写了一句话:“记在心里的名字,感谢谁谁谁。” 整个广告是一个小时的时长,全天包屏,广告内容是一个人写了很多卡寄给他的贵人,当别人收到茶的时候,不仅仅是一盒茶,而是知道了自己原来是一个被对方永远记在心里的人,那这感觉明显就不一样了,这种感恩的心态形成了社会上的热点,引爆了社交舆论和大量的互动,整体效果非常好。